線面|真傳新會線面技巧 何瑞鈿三代同堂做古法美容 – 上環梁太線面|信報 2019

(後排左起)女婿阿樂、女兒燕珊、兒子成坤的線面技術如今已青出於藍,手抱貓咪的梁生和抱着孫子的梁太主要負責接電話。(吳楚勤攝)

梁太又上報啦!感謝信報和吳雄先生的支持。今次梁太一家全家見報,連可愛的孫仔都有份!下面是該訪問的紀錄:

真傳新會線面技巧 何瑞鈿三代同堂做古法美容

中華民族審美觀近10年崩塌式下跌,主因是韓劇和美圖軟件大盛,耳骨植入鼻樑,美白針刺入肌膚,連男性也要化妝。 愛靚唔愛命乃本性,但動輒整容抗議父母的遺傳基因,卻有點過火位;更諷刺是,萬事俱備影完再加美圖秀秀,真面目連考古學家也無能為力打。 

人人想靚,催生不同行業,最古老形象設計師是插戴婆,美容師的祖宗是線面師。 線面可不是麵線,也非3分鐘就食得的杯麵,而是一盒海棠粉,一條棉線,四根手指,幾顆牙齒湊合而成的天然美容藝術。 憑著這門藝術,何瑞鈿(人稱梁太)不只美化客人容顏,更養活了全家人⋯

梁太的絕技是用料豐富的酵素,線面的客人可隨便用,客人也能買走自用。

插戴婆是古代幫婦女化妝,理鬢的職業,一般是大富人家才有的,線面師則是不分階層的美容行業。 清朝畫家孫蘭蓀有詞道:喜娘帶剃面,第一嘴靈便。 看見老爺太太笑瞇瞇,請安恭喜將錢編。 有時剎面不操刀,只將布線拔毫毛。 手輕贏得閨人喜,毛面開光白更嬌。

線面的誕生地無從稽考,中亞,西亞,東亞都有類似傳統工藝,印度人更乾脆不用粉,直接以線去掉汗毛。 到底是印度東傳入中國,還是取西經的唐三藏傳過去? 總而言之,線面在不同省份有不同叫法,福建人叫挽面,潮州人叫界面,新會叫彈毛仔。 

梁太 (中) 自小學線面,幾個孩子的臉蛋都滑溜,如今更成為家傳手藝,兒子 (左) 和女婿 (右) 都是她的徒弟。(吳楚勤攝)

慈禧太后天天線面

香港街頭也有不少線面師,一張摺凳,一把傘,就在路邊做起生意來。 而上環梁太可算是最出名的一個,她用的是新會一帶的傳統手藝,1999年就上亞洲電視《下午麼麼茶》接受訪問,多年來也是報紙,雜誌,電台及電視台常客,甚至日本傳媒也慕名而來。 

昔日,每逢大時大節,女孩子都要修面,「毛面開光白更嬌」,老爺看到「笑瞇瞇」,自然「請安恭喜將錢編」;閨女出嫁的大日子更不能少,那叫「開面」,寓意為夫家帶來好運 。  「鄉下90幾歲老公公專研究歷史,説慈禧太后也天天找師傅回去線面。」梁太認真地說。

新會鄉間幾乎所有女孩都會線面,梁太回憶說:「媽媽,嫲嫲,婆婆自小跟我説:『你大個一定要懂得線面,沒有人幫你線就會變豆皮婆。』所以我兩歲就開始線,本身多毛,只見三分一個額頭,於是媽媽幫我線走一些毛。」村裏女人也互相線面,梁太的媽媽手藝好,最忙碌。

小女孩無所事事,五六歲也開始互「線」。  「大家就那樣玩到大,從來都是免費,沒想過以此謀生。13歲出來工作,到30歲才知道能賺錢。」梁太回想當年,最先在新會市中心一家石油氣店 外擺檔剪髮,一天有位婆婆問她會不會線面,從此開始30多年的線面生涯。  

「記得是1987年,她硬塞給我數元我本來都不想收,沒想到一傳十,十傳百,找我線面的人比剪髮還多!哈哈!」梁太以為線面是鄉下玩意,新會城裏的人不曉得;1998年移居香港時,又覺得那是新會的傳統手藝,香港人不會知道,當然並非如此。

她最先在西環雀仔橋擺檔,年中無休,做到腰痠背痛。  「一開始香港人不太認識,有客人打電話説在線面,對方問她:『好吃嗎?什麼時候帶她吃?』哈哈!」她和梁生育有一女兩子,全家就靠這門手藝為生,前舖後居。

子女女婿都是傳人

舖位約100多呎,足夠擺4張小椅子,牆上放滿客人的私家海棠粉,訪問當天是周中,電話隔10多分鐘響一次,門鐘也一再「叮噹響」  。 難怪,過去只有大女兒燕珊幫忙的生意,現在連大兒子成坤和女婿阿樂也全職落場,四人八隻手每天服務20個客人,週日才放假。 

這門生意成本不高,棉線,海棠粉手指套,成本最高算是自製的酵素。  「先以酵素抹走油脂,粉才能打得好,油脂和皮屑現出來,再用線彈走帶有油脂的粉,還有底毛,死皮,角質層等。」梁太解釋説。 一般45分鐘至一小時內完成。 

燕珊11歲就入行,現年31歲的成坤12歲加入。  「我們從小就線面,常有同學會問護膚心得,或有人問我家裏做什麼行業? 他們知道後都會問:線面? 食得㗎?  」成坤咬著線,雙手手指不斷拖拉,邊為客人去毛邊説道。  

梁太的兒女小時候在這條街道幫路人線面練習技術。

梁太的兒女小時候在這條街道幫路人線面練習技術。

「頸和腰最累,因經常要重複動作,牙齒也會咬到很酸。一般全天10個客人,我們4個輪流做已經是極限!」成坤説。 當年媽媽要他和姐姐好好練習,特意送回新會免費幫人線,「經過20多天特訓,我們才能正式幫媽媽手。」現在姐姐忙看孩子,他才晉身第一助手。

線面一般從額頭開始,「因那個位置不容易痛,等熱身過後,再慢慢線其他位置,比如最痛的唇位和眼位。」女婿阿樂坦言,曾一天內遭幾個客人要求梁太做 ,一怒之下走了回家,後來努力練習線奇異果上的細毛,才勉強把功夫學到手。

阿樂和成坤本來都有正職,但後來都辭職在家幫忙,就這樣變成同一屋簷下的線面之家。 成坤讀書時代的抱負是從事酒店業,去過瑞士讀酒店管理,在餐飲等不同部門實習過,那段時間雖然辛苦,但有家傳線面這門手藝在手,生活費等都不用愁。  

「我帶了一些粉和棉線過去,準備有需要就以此賺生活費。」他回憶説。 當年學費和生活費過百萬,他也可以這門手藝賺點外快,「沒想到很多華裔同學都知道線面,於是我就賺到不少生活費,有的到現在還有幫襯。」他自豪地説。  

不乏潮人OL幫襯

成坤回港後從事市場推廣,幾年前姐姐生小孩,他才辭職回家做線面,推廣工作反而以自由工作形式繼續。 成坤發現近年天然美容潮流日盛,「可能大家都更崇尚天然吧,近年多了很多OL和大學生幫襯,已經不只是老一輩的顧客了!」成坤想一想説。 

一盒盒海棠粉寫上客人的名字,以備下次再用。

記者現場目測,訪問兩小時有6個客人,一個是紮了10幾條小辮子的19歲陳生,一個是20多歲的OL,還有一個婆婆和一位中年女性。 陳生令記者最好奇,打扮那麼新潮,何以幫襯古老美容手藝?  「我做了一年多,是從YouTube看到線面,於是就來試試。」

在韓國男星影響下男孩都流行化妝,那麼做線面又有何稀奇?  「習慣了就不痛,媽媽有問何以皮膚變好了。但她沒有跟我來,因她從來不做facial。以前剃面毛,會愈剃愈粗,但線面卻不會這樣。」 陳生肯定地説。 梁太一邊聽一邊笑,還遊說記者也試試。

「你油脂很厲害,一定要試試。」梁太看著記者的臉説。 可是,記者一時實在接受不了,「算啦!要是青春期做還有用,如今已是大災難過後自然恢復階段,實在沒有必要。」記者老實回答道。 另一位客人黃太也有切身體會,她從事醫藥界,無論中醫藥和facial都做過,還是面油難控。

「皮膚科,中藥,facial都做過,就是沒有效果,媽媽的姐妹們有線面,我怕痛直不敢試。結果用盡所有辦法後,發現還是這門最天然的方法好。我現在已經不化妝,平時出外就塗點酵素。現在,平均兩三個星期來一次。」 黃太笑一笑説。 

原來,黃太媽媽是福建南安人,對古式包裝的海棠粉很熟悉。  「媽媽自小就用這粉,當它是寶貝一樣。我出街不搽化妝粉,她也一定要我搽這個粉,說外面空氣不好。」她解釋説。

梁太聽後補充說:「 福建人線面也很叻。他們叫那個粉做七姐粉。」

可見,線面真是一門中國傳統的美容行業,不管北方還是南方,大時大節都應清理一下死皮,面毛。 香港特區的女高官們也應嘗試一下,線一線厚厚的死皮,油脂,面對鏡頭容光煥發,更易贏得市民的歡心,民望自然有所提升;不知道有沒有男局長,偷偷找梁太救急呢?

自製酵素

梁太的線面之家,個個忙得團團轉,上次全家旅遊已經是八九年前的 事,主要原因是長期好生意,「很多移民外國的人-回來就找我線面。」梁太自豪地説。 青出於藍勝於藍,兒女和女婿的手勢已日益純熟。 

女婿阿樂説:「剛開始,我線到人家痛,對方會說梁太沒那麼痛;如果我線得不痛,對方又會説梁太做會有點痛。起初都幾沮喪的。」梁 太認為以手勢來說,女兒和兒子更自如一些。  

「年紀大,手不夠穩,陰力拿捏不準,現在很多客人都寧願找他們做啦!」梁太笑説。 不過,她親手做的酵素卻無人能及,甚至特意回老家找最天然的材料。 於是,前舖是線面基地,後居是做酵素的後勤貨倉。 

減輕敏感

説起酵素也有段故。 梁太當年聽收音機知道酵素的好處,一次梁生切到手,她以酵素敷傷口,效果佳不帶疤;新會妹妹的孫女一出生就有皮膚問題,她用酵素連敷數月得以康復,如今已是5歲多的小美人。  

「線面後一定塗酵素,以減輕皮膚的敏感,尤其是剛開始線的時候。所以,每次做完,客人都以酵素在面上拍打。」梁太望著一瓶瓶自製的酵素説。

線面的工作材料簡單,因此不少師傅在街邊就能做生意。

 信報網站看足本文章:真傳新會線面技巧 何瑞鈿三代同堂做古法美容

上環梁太線面專門店 (美之選)

門店資料


地址:香港上環德輔道西 25 號德輔大厦 8 樓 4 室

電話:2546 1158

Whatsapp / 手提:9410 7218

營業時間:星期一至星期六 10am-8pm

※建議先電話或 Whatsapp 預約